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翟娜娜摄影报道
8月20日,走进位于西峰区锦绣坊的庆阳绣韵文化传播公司的展厅里,琳琅满目的香包摆满了展柜,庆阳香包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丽珺正忙着赶制今年香包民俗文化节的作品。
赵丽珺正在制作缠线香包。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今年53岁的赵丽珺自幼受家中老人的影响,对剪纸和刺绣有着特殊的情感。“我小时候经常看奶奶和妈妈绣香包,花鸟鱼虫、动物风景,一针一线绣出来,感觉很有意思、很好看。慢慢地,我就尝试自己做香包。”赵丽珺说,七岁时,她参加了一次剪纸比赛,她剪的“二龙戏珠”获得了入围奖,这更坚定了她学习香包刺绣技艺的信心。
为了提高刺绣技艺,赵丽珺前往西安学习绣花和制版。2002年首届香包节举行后,赵丽珺看到了香包刺绣广阔的发展空间。自2003年开始,她着手发展香包刺绣产业。功夫不负有心人,她设计制作的香包产品形态逼真、造型奇特,受到市民的喜爱。
赵丽珺给顾客介绍福娃香包挂件。
在摸索与前进中,赵丽珺意识到,若要批量生产,仅靠自己一针一线制作是不行的,必须形成规模化生产。2015年,赵丽珺成立庆阳绣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8年3月,她又在后官寨镇赵咀村注册成立了庆阳农耕生态联合社。“随着订单越来越多,销路越来越广,我就带着附近的妇女们一起绣香包,并购进大型绣花机,每年能绣30万件香包。”赵丽珺说,她将提前打样好的香包图分发给村里的妇女和老人进行加工制作,然后回收并销售,带着农村妇女发展“炕头”经济。
赵丽珺给市民介绍展示香包。
为了在香包刺绣创作中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多年来,赵丽珺一直在传承与创新中寻找最佳结合点。为了保持原有的陇东地域特色,赵丽珺一直坚持手绣,在香包的形状、造型、配色、填充方法、刺绣针法、装饰美化等方面创新,还在香包的寓意和用途上进行优化改良。她的多个作品不仅获了奖,而且在参展时被国外博物馆收藏。
赵丽珺整理彩线和香包。
“咱们的庆阳香包有故事、有内涵,盛名在外,但依然需要不断推陈出新,把传统工艺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推出大众化、生活化、实用化香包绣品,让庆阳香包既留住传统工艺,又不失时代元素。”赵丽珺说。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钻研传承中,赵丽珺对香包刺绣技艺的热爱已深深烙印在身体里,她将带领更多妇女发展香包产业,把“指尖技艺”变为“指尖经济”。
关键词: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非商业周刊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